尷尬的譯者
作者:吳萬偉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
譯者有沒有本身的不受拘束呢?當然有,他可以不受拘束地選擇作者、語言、論題、理念、時代、作包養ptt品、風格等等。但他不克不及不受拘束地詮釋。
——倪梁康
文 | 吳萬偉,武漢科技年夜學外語學院傳授,翻譯研討所所長。重要從事哲學社會科學包養sd著作的譯介。在中心編譯出書社、上海三聯書店 、譯林、中信等出書譯著15本,如《中國新儒家》(2010)(China’s 包養平台New Confucianism, PUP, 2008)、《城市的精力》(2012)(The Spirit of Cities, PUP, 2011)、《賢能政治》(2016)(The China Model, PUP, 2015) 等。
本年5月11日,浙江年夜學王慧敏副傳授在微信公眾號《american史教學與研討包養犯法嗎》發表長文(王慧敏,2022),對羅杰·蓋格《american高級教導史》中譯本的翻譯質量提出了嚴肅批評。兩周之后,譯者晨鳴在公眾號《翻譯與跨文明研討》發表反駁文章(晨鳴,2022-05-25),對王文進行鋒利的批評。
起首說明,筆者與兩位作者王慧敏和晨鳴以及《american高級教導史》的譯者甜心寶貝包養網素不相識,但作為在高校從事翻譯教學任務,業余從事翻譯實踐的人,若說對此爭論沒有任何設法,大要沒有人會信任。對此,筆者感觸感染最強烈的是尷尬。倪梁康傳授對“尷尬”做出過很是有興趣思的闡述,他說,“尷尬年夜都帶有兩種含義:它起首意味著一種無所適從的感sd包養覺,其次意味著一種進退兩難的神態。前者是內隱的,只要當事人自己意識到;后者是外露的,可以包養留言板被別人發現和留心。”(傅雷等著,2013年P. 207.)接下來,筆者包養app就此次翻譯爭論、譯者的創造性焦慮和翻譯中的不確定包養dcard性談一包養金額談譯者為何會覺得有些尷尬。
一、翻譯批評爭論
王老師在明知“公開給出書社糾錯并不是一件明智的工作”且能夠殃及本身的情況下仍然年夜膽提出本身的觀點,這種勇氣值得稱贊。他對譯作最後的迷惑“沒有譯者注和譯后記”也惹起筆者的共鳴。具體翻譯內容的討論如“liberal education 與general education 的區別也的確令筆者緊張,因為本身也曾經為翻譯這些包養意思概念迷惑過。筆者本身出書的譯作基礎上也都屬于本身本專業以外包養網站的領域,一向對本身缺少專業知識佈景的業余愛好者成分覺得心虛。
晨文說譯界共識有兩個,一是“倡導討論、批評商討,以不斷進步翻譯質量”,一是“譯文只要更好,包養網評價沒有最好”。對此,應該沒有人提出異議。至于王文的批評動機和好處沖突,我倒更愿意信任他文中說的包養合約初志“讓譯文更準確、更完美,為學術發展做點力所能及的正面的工作“。至于晨文中建議“把王慧敏的翻譯代表作找出來,以他批評american高級教導史譯文的認真精力看一看他本身的譯作”的建議則有憤怒之下打擊報復之嫌。晨文還提出清楚決翻譯作品質量爭議的辦法,如“成立專門的翻譯質量評估機制”組織專家進行公平評估,并且給予被批評者答辯的機會等,這些都是很有價值的建議。
二、譯者的創造性焦慮
清楚中外翻譯史的讀者能夠清楚譯者的位置處于逐漸降落的趨勢:宗教翻譯、文學翻譯和技術類翻譯。譯者從神的信使這樣半人半神的神圣位置降落到令人敬慕的文明傳播者,再降落到通俗的語言服務專業人士。當今的譯者往往被創造性焦慮所困擾。馬丁路德在其為本身翻譯的《圣經》辯護的公開信中這樣驕傲地宣稱:他們是博士?我也包養dcard是。他們有學問?我也有。他們是牧師?我也是。他們是神學家?我也是。他們能辯論?我也能?他們是哲學家?我也是?他們是邏輯學家?我也是。他們是演講家?我也是。他們寫書包養女人?我也寫?(Requoted from P包養網比較ym, 1998. P.163.)
這位活著界史上發揮主要感化的大師是最著名的兼職譯者,連他都要證明本身不僅僅是譯者,何況當今廣泛遭到蔑視和貶低的譯者呢?匈牙利女詩人阿格尼斯·奈邁斯·納吉(Ágnes Nemes Nagy)說過:從思惟價值上看,翻譯被視為需要的惡,是一種藥,雖然我們吃,但對它五體投地。(Nagy, 2008)就如剛剛說到的這位才女,她身兼譯者和詩人兩種成分,但我依然不自覺地稱她為詩人,而包養俱樂部不會特地凸起其譯者腳色,這裸露出我對創造性和獨創性的崇敬。
假如是對作品的重譯,譯者的焦慮就更為明顯,因為創造性和盜竊的界線在重譯行為中變得加倍含混不清,在人們離文本更遠時,這種焦慮的源頭就出現了,起首是譯者和原作的關系,其次是譯者和從前譯者的關系。華茲華斯對德萊頓翻譯的《埃涅阿斯記》的負面反應說明有興趣識的類似性和差異其實是文明和政治焦慮的表現。(Subacus, 2009)
翻譯研討者津津樂道的往往是譯者的不受拘束或許所謂的創造性背叛—翻譯中有興趣識的偏離原作。人們經常指責譯者趁機拔出個人意見,需求說明的是,人們往往將譯者的不受拘束和這種不受拘束的濫用這兩個性質分歧的問題混雜起來。譯者不受拘束作為概念體現在譯者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上,是對其作者成分的確認包養網比較,而不受拘束和能動性若何應用完整是另一個問題。就像一個人體格健壯,力年夜無比,他能殺人也能救人。假如他殺了人,問題是這個人而非他的力氣。(Roy, 2019)
人們為何特別推重和強調獨創性和個性?譯者為何要千方百計證明翻譯過程中需求創造性,并對其創造性遭到疏忽和貶低耿耿于懷呢?有學者歸納出這種心態的三年夜歷史要素:起首,這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浪漫主義詩人對歐洲工業反動的年夜規模生產到來的反應,機械化再生產讓人關心藝術和創造性的保護。一首非獨創性的詩歌就被比作不加思慮的機器產物。其次,浪漫主義者的獨創性幻想是“成分危機”意識,人類必須在充滿機器的社會中證明本身的存在意義,假如工業化社會是人道的墳場,獨創性作家的筆就像魔杖召喚春天的到來。創造性成為人道的基礎表現。第三,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年夜眾文明突起有關。浪漫主義者越來越擔憂防止重復和模擬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了。(Millen, 2010)
譯者不是作家和詩人或許哲學家,但譯者特別在意本身的文明任務者成分。很難想象譯者不向往思惟生涯,不是文雅文明的推重者和建設者。若沒有文明,我們在感情上就依然是沒有遭到教導的粗野之人。作為社會的自我意識,文雅文明包括了文學、藝術、哲學、和其他學術著作,這些構成了受教導平易近眾共享的參照系。亞里士多德指出沉思冥想(theoria)是人類的最高目標,而休閑(schole)是實現該目標包養甜心的手腕。他認為,只要深刻思慮,我們的感性需求和欲看才幹獲得適當的滿足。人們對天賦的崇敬導致了人們強調創造性,認為這才是檢驗藝術天賦的最佳標準。(Scruton, 2012)
可是,譯者很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作家和詩人,天賦藝術家包養網心得必須支出的代價通俗人未必蒙受得起。創造性需求吃苦學習、艱苦任務、熟練把握前言,並且最主要的是精致的敏理性和對苦楚和孤獨的親身經歷。(Scruton, 2012)譯者能夠是那些將年輕時的思惟家夢想破滅后,現在滿足于把天賦的思惟介紹給別人的掉意者,正如作家夢破滅者最后當了老師,為孩子們講授文學作品一樣。
三、翻譯中的不確定性
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2019年出書的《反對東西主義》(Contra Instrumentalism)考核了“東西主義翻譯觀”和“闡釋學翻譯觀”:“東西性形式將翻譯定義為超出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不變常量包養感情的再生產和轉移,而闡釋學形式將翻譯定義為多變的闡釋,使其與在特定歷史時刻的特定文明處境可巧結合起來。”(Venuti, 2019)倪梁康說,在海德格爾看來,翻譯不是重構而是轉渡。起首是從思惟轉渡到內部語言,然后從內部語言轉渡到內部語言—這是作者的任務(將意會的東西轉化為言傳的東西),然后是從內部語言轉渡到別的一種內部語言—這是譯者的任務。(傅雷等著,2013年,P. 211.)解釋學的焦點問題是:解釋學否認一個可以為一切人達及的客觀意義的存在。它認為意義始終處在與意義領會者的互動之中,但解釋學并不否認原意的存在,否則我們最基礎無法談論意義的包養網單次轉渡。(同上,P.212.)譯包養心得者有沒有本身的不受拘束呢?當然有,他可以不受拘束地選擇作者、語言、論題、理念、時代、作品、風格等等。但他不克不及不受拘束地詮釋。詮釋的主觀性不等于詮釋的隨意性……譯者的詮釋權利很小,凡是只是在愿意含混的情況下才出現。(同上,P.213.)伽達默爾(Gadamer)說,自海德格爾以來,闡釋學不再是“懂得實踐的規定而是對達成闡釋性懂得的描寫。”(Gadamer 2004: 269)他在《真諦與方式》中撿起和發展了海德格爾闡釋學的最基礎要點——懂得和闡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Gadamer 2004: 270轉引自Ineke Wallaert, 2016)
翻譯實踐中擺弄語言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承認闡釋的不確定性。翻譯的樂趣就是等待遇見未知的和不熟習的元素,享用翻譯過程中的興奮、驚訝、挑戰和信念。翻譯中往往有兩個凸起的時刻,一個是“唉時刻”—遭受闡釋不確定性之前的時刻,覺得迷惑或許遭受意義懂得問題的闡釋過程之初,這兒究竟什么意思?一個是“啊哈時刻”——解決問題,從頭解釋某個處境,解釋笑話或解決某個含混的認識時的忽然頓悟。(Ineke Wallaert, 2016)
闡釋不確定性是翻譯藝術的內在組成部門,但包養管道翻譯中的不確定性似乎遭到機構性地否認。人們依然在制造這樣的印象,在兩個相關譯文中,有一個譯文總是比另一個更準確。標準化考試和老師上課時供給的范文或公開出書的翻譯作品作為評估學生作業的依據,一切這些都明白說明人們拒絕承認翻譯過程生成充滿的不確定性。可是,公開和明確地承認闡釋不確定性的存在是翻譯教學和實踐者都不克不及迴避的社會責任。晉陞闡釋不確定的這個意識有助于學生更有信念地應對含混不清和晦澀難解的原作。包養網VIP任何譯者都是在闡釋不確定性中掙扎的這種認識和覺悟能夠給包養軟體人撫慰,它能幫助同學們不是帶著焦慮而是帶著自負來應對“唉時刻”。(Ineke Wallaert, 2016)
結語
前文已經說過,令譯者覺得尷尬的處所無處不在,懷孕份的尷尬,如面對譯作,你是填第一作者還是第二作者,填第一作者,覺得包養網心得不當,填第二作者心有不甘;得不到兩種文明信賴的尷尬,譯者無論從思惟上還是機構上都要極力打消不信賴和懷疑;翻譯過程的尷尬,如碰到原作錯誤,改還是不改?腳色的尷尬,除了作者、讀者、譯者、編輯、委托人、客戶、老師等,就連翻譯實踐者和翻譯理論講述者的言不由衷也讓人覺得尷尬(倪梁康調侃許鈞,你作為《翻譯論》的作者和《包養情婦甜心花園不克不及蒙受的性命之輕》的譯者,是實踐中的忠實論者,理論上的背叛論者,不覺得尷尬嗎?)評論翻譯作品時的尷尬,談論本身的譯作,有王婆賣瓜嫌疑,指責別人的錯誤,很能夠招來反駁,本身弊病一年夜堆,眼睛卻只看到別人的缺乏;談論譯者遭到貶低,又遭別人譏諷,你做本身喜愛做的事,為所愛的人做出犧牲,有什么好埋怨的呢?碰到被人稱贊譯作豐富,你也會覺得尷尬,翻譯經常被視為青年學者的進門訓練,在本身對本學科的認識還不夠充足的時候,通過翻譯加深懂得,但成了內行之后卻不做本身的研討依然不斷地翻譯別人的東西,不是太沒前程了嗎?本身寫不出論文來,只好翻譯別人的論文了。更令人擔憂的是,一向忙于傳達別人的話,只滿足于令人疲憊不勝的語言中介者腳色,以致于喪掉了以本身的名義講話的才能或完整喪掉為本身代言的機會。
這讓筆者想到本身手頭在翻譯的羅馬尼亞裔american哲學家科斯提卡·布拉達坦(Costica Bradatan)的新書《掉敗頌》的焦點論點。人人注定要掉敗,我們需求將掉敗置于生涯的焦點,與掉敗友愛相處,並且學會若何從掉敗中成長。(Bradatan, 2017)哲學家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在答覆哲學家是什么人時給出的謎底是:一個笑柄、一個心猿意馬的小丑、眾多打趣嘲弄的對象。(Critchley, 2021) 法國哲學家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說過“哲學并不是在講授抽象的理論,更不是闡述文本的意義而是一種生涯方法。”(Pierre Hadot, 1995)從這個角度看,不但譯者,我們每個人都是哲學家,都在做哲學翻譯。
japan(日本)小說家太宰治(Dazai Osamu)在“20世紀旗頭”(1937)中說出“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生而為人,我很負疚)的話。太宰治覺得本身是個累贅,無論做什么,哪怕什么也不做,他的存在自己就給人帶來未便。他的夢想就是讓他的加入盡能夠地悄無聲息。我們雖不至于有這樣的設法,但至多應該為本身來到這個世界上自己覺得慶幸,活著就已經是個奇跡了。american哲學家托馬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在1986年出書的《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中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權利或許必定性而是偶爾的幸運。”(Triplett, 2022)同樣,我想說“我很幸運,我還活著,雖然我是譯者,我很負疚。”這樣的口氣怎么聽起來很像考試考砸了的孩子向怙恃報歉,“我沒考好,讓您掃興了。”
就在本文將近包養一個月價錢寫完時,筆者翻譯了阿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的文章。她說“假如我遭到抵抗,盼望伴侶們袖手旁觀,守舊緘默,什么也不做。請不要為我作戰,不要為我仗義執言,不要為我的名譽辯護。就讓它遭到玷辱,就讓他們活活把我吃了。”(Callard, 2022)不過,作為默默無名的譯者,能夠連遭到人們抵抗的資格都沒有,你還不配被人家選為批評的對象,這是不是也有些尷尬?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