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謙 徐將曉】中華傳統歷法(農歷)相關主要常識和疑問集求包養網心得錦(下)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0093576b3361.74253378.

中華傳統歷法(農歷)相關主要常識和疑問集錦(下)

作者:宇謙 徐將曉

來源:作者賜稿

 

目錄:

 

一、什么是朔、看、弦和晦?平朔和定朔是怎么回事?

二、節氣屬于農歷嗎?什么是平氣和定氣?

三、現在農歷的基礎規則是什么?

四、正月、冬月和臘月是怎么回事?

五、農歷閏月是誤差嗎?

六、農歷有閏正月和閏十仲春嗎?假如有閏正月和閏十仲春相關傳統節日該怎么過?

七、為什么有的農歷年沒有“年夜年三十”?

八、農歷誕辰碰到閏月和三旬日怎么辦?

九、“春節”是怎么回事?“過年是迎春”嗎?

十、農歷及相應的傳統節日用英語怎么表述?

十一、農歷除了有干支紀年還有黃帝紀年?

十二、現行農歷的置閏規則是十九年七閏嗎?

附錄:地理歷法基礎概念導讀包養價格

 

七、為什么有的農歷年沒有“年夜年三十”?

 

答:因為依照農歷歷法,朔日為農歷月的首日,即為初一日。

 

朔看月周期約為29.53059日,是以農歷有年夜月(三十天)和小月(二十九天)兩種,朔看月周期超過29.5日,所以農歷年夜月稍多一些。

 

農歷月的天數由朔日和下一個朔日(不含)之間的天數決定,假如農歷一年中最后一個月(十仲春或閏十仲春)恰逢小月,也就是該月為二包養甜心網十九天,那就沒有“年夜年三十”了,這年二十九日就是大年節日(歲除日),這天早晨就是大年節之夜。

 

由于農歷的朔日由地理計算決定,那農歷年的最后一個月的天數就不是固定的了,碰到年夜月或小月的情況都能夠存在。

 

公元2024年亦即農歷甲辰年至2028年亦即農歷戊申年連續五年的農歷十仲春都是小月,也就是只要二十九天,也就沒有“年夜年三十”,這純屬偶合,屬于正常的歷法現象。

 

農歷月的最后一天也叫晦日,農歷紛歧定月月都是年夜月,都有三旬日,可是卻月月都有晦日,年夜月時三旬日就是晦日,小月時二十九日就是晦日。農歷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農歷年最后一個月的最后一天,稱為年夜晦日,也稱為歲除日和大年節日。是以農歷年雖然最后一個月逢小月,沒有台灣包養網“年夜年三十”,可是卻年年有大年節日。

 

八、農歷誕辰碰到閏月和三旬日怎么辦?

 

答:我們了解農歷的閏月或每月的天數都是不固定的,具體的閏哪個月和每月的天數都由地理計算決定,這是為了更好更精確的密合實際天象。

 

這就形成了農歷閏某月不是年年都有,農歷某月三旬日也不是年年都有。

 

假設有人誕生在農歷閏某月里的某日或某個農歷月三旬日這些不是年年都有的日子里,那在以后的農歷年份里剛巧碰著沒有他誕生的那個每日天期怎么過誕辰?

 

有人能夠會說,在這個農歷年份他沒有農歷誕辰,也就過不了誕辰了,包養sd甚至建議改過公歷誕辰。

 

我們了解過農歷誕辰是我們的傳統,在沒有引進公歷的1912年之前,我國的祖先也在過誕辰,那時候只要農歷,所以說或人沒有誕辰是不確切的。

 

我們起首要了解誕辰是什么?

 

其實我們日常語境中每年都慶祝的誕辰指的是誕生周年紀念日。假如誕生在不是年年都有的農歷日子里,要做一點變通,轉變一下思維,就年年都有誕辰了。

 

假如誕生在農歷閏某月某日的,以后碰到沒該閏月的農歷年份里,就在原閏月的前一個月,即某月某日過,這天就他在這個農歷年中的誕辰,因為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農歷閏月與它的前一個月共用包養網dcard月建。

 

例如王小明誕生在農歷1984年甲子歲閏十月初九日,那他以后在沒有閏十月的年份都在農歷十月初九日過誕辰。例如李小明誕生于農歷1990年庚午歲閏蒲月十七日,那他在以后沒有閏蒲月的年份里就在農歷蒲月十七日過誕辰,因為閏蒲月與蒲月共用一個月建“午”,在農歷2009年己丑歲有閏蒲月,那他的誕辰就在這年的閏蒲月十七日。

 

假如誕生在農歷某月三旬日的,在以后的農歷年份里,假如該月有三旬日,那他的誕辰就在這個月三旬日;假如該月是小月,只要二十九天,沒有三旬日,那他實際上就是誕生在這個月的月末,也就是這包養網評價年的該月二十九日是他的誕辰。

 

這是因為三旬日是農歷月的最后一天,在地理上稱為該月的晦日,他實際上誕生在晦日,三旬日因為農歷天數不固定紛歧定年年有,可是晦日卻能年年有,這就比如“年夜年三十”不是年年都有,可是大年節日這個節日卻年年都有一樣。例如:張小月誕生在農歷1988年戊辰歲三月三旬日,農歷2000年庚辰歲三月沒三旬日,那該年三月二十九日是晦日,就是她的誕辰;在農歷2004年甲申歲三月是年夜月,有三旬日,那她的誕辰就在三月三旬日。

 

假如誕生在農歷閏某月三旬日的,假如碰到沒閏該月或沒有三旬日的農歷年份包養sd,可以結合下面第一條和第二條得出該年份的農歷誕辰。

 

例如韓小虎誕生于農歷1979年己未歲閏六月三旬日,在農歷1984年甲子歲沒有閏六月,六月也沒有三旬日,則該年農歷六月二十九日就是他的誕辰,閏六月和六月共用月建“未”,而二十九日是晦日;

 

農歷1986年丙寅歲沒有閏六月,但六月有三旬日,那他在該年的誕辰就是農歷六月三旬日;

 

農歷1987年丁卯歲有閏六月,但閏六月沒有三旬日,那他在該年的誕辰就是閏六月二十九日;

 

農歷2017年丁酉歲有閏六月,且有三旬日,那他的誕辰就是該年的閏六月三旬日。

 

通過農歷三旬日是晦日,農歷閏月與前月共用月建,可以做到農歷年年都有誕辰。

 

九、“春節”是怎么回事?“過年是迎春”嗎?

 

答:農歷正月初一日是華夏傳統的新年,公元1912年以前稱為【除夕】,公元1912年,中華平易近國成立,引進公歷后,改稱公歷1月1號為“除夕”。

 

為了區分公歷新年,從公元1914年(平易近國三年)開始,農歷正月初一日被官方命名為“春節”,新中國成立后沿用了這個官稱。

 

農歷正月初一日我國平易近間習稱為“年夜年頭一”、歲首、新年等,被視為華夏傳統意義上的新年歲首,在國外被稱為農歷新年、中國傳統新年(Chinese New Year)等。

 

我國平易近間凡是把農歷的大年節(歲除日)和“年夜年頭一”合稱為過年,意為辭舊歲迎新年,簡意為辭舊迎新。

 

我國慶祝新年的習慣源自上古時期華夏敬天祭祖祈求豐收的習俗,在中華傳統陰陽歷(農歷)確立后,華夏傳統新年是以而誕生。農歷作為中國傳統陰陽歷法構成于上古炎黃時期觀象授時的年月,在帝王時代曾經作為官頒年夜歷頒行于全國,是中國傳統文明中的主要的組成部門,也是華夏文明主要基礎文明之一。

 

農歷規定包括節氣冬至的農歷月為建子之月,夏代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商代以建丑為正月,周代以建子為正月,秦代恢復以建寅為正月,但改以十月初一日為新年,稱為“寅正亥始”。

 

西漢樹立后延續應用秦代的歷法,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始歷》,恢復以正月初一日為新年,自此后一向延續到公元1912年平易近國成立轉業公歷。

 

公元1912年1月1 號,中華平易近國成立,從東方引進現行公歷(格里高利歷),廢除帝王年號紀年,改用中華平易近國紀年,改以公歷1月1號為“除夕”,自此時起官方改用公歷。

 

農歷作為我國的傳統歷法在我國平易近間繼續沿用,為了與公歷區分,因農歷應用夏正,從而被稱為夏歷,平易近間也誤稱為“陰歷”,其實這并不確切,因為農歷是陰陽歷。

 

帝王年號廢除包養價格ptt后夏歷沿用干支紀年,為了區別公歷的“除夕”,農歷新年習稱為“夏歷除夕”或“舊歷除夕”。

 

公元1914年1月,“舊歷除夕”被平易近國當局更名為“春節”,自此以后官方稱農歷新年為“春節”,但當時平易近間仍有人稱“夏歷除夕”為【除夕】。

 

公元1929年平易近國南京當局違反平易近意,強制廢除夏歷,貶稱夏歷為“廢歷”,以農歷新年為首的傳統節日也被制止。

 

包養甜心網

公元1934年以后雖然不再強制廢歷,但官方出書的歷書中也沒有恢復夏歷的刊載,中國傳統歷法也是在這期間得名為“農歷”這一名稱。

 

公元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以后,廢除中華平易近國紀年改用公元紀年,官方沿用公歷的同時允許應用農歷(夏歷)并允許慶祝農歷新年。

 

公元1949年12月23日制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沿用了平易近國時期的“春節”這一官稱稱呼夏歷新年,并成為新中國的法定節沐日至今。經過我國有關部門的申請,公元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

 

農歷新年也稱為新年、歲首、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正、元日、元朔、除夕、歲旦、改歲、元春等,平易近間習稱“年夜年頭一”。

 

有人說“春節”這個名詞在公元1912年之前特指農歷立春這個節氣,其實并不是。

 

“春節”這個名詞在公元1912年之前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含義并不雷同,就是泛指春季,檢查各朝頒行歷書中并沒有“春節“這個節日,立春始終稱為”立春“,平易近間稱為”打春“。

 

公元1914年農歷新年易名為“春節”后,卻是成了特指,指代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日。

 

因農歷新年正月初一日在立春節氣前后,而正月又是春季之首月,農歷正月初一日為正月之首日,處于包養意思冬春之交,所以在公元1914年才被當時的官方易名為“春節”。

 

過年是迎春嗎?

 

農歷新年只是在近代被更名為“春節”罷了,其文明內核還是沿用傳統新年的,習俗也是沿用原來的傳統新年的,其焦點內涵是辭舊歲迎新年,內核沒變,所以不是迎春。

 

在公元1929年廢除農歷的時期,當時有人指出“過春節“其實是以春節之名過“廢歷新年”,因為在公元1914年不更名,農歷新年在官方就沒著名份,它就會被當時的官方給強制廢除了。

 

雖然現代一些詩詞和文學作品中在農歷新年時也說一些關于春季的詞句,可是農歷新年的主題還是辭舊歲迎新年,從古到今都變化不年夜,所以不是單純“迎春“的年夜節日。

 

十、農歷及相應的傳統節日用英語怎么表述?

 

答:我們經包養網心得常碰到國內外的伴侶問我們中傳統農歷和節日用英語怎么表述。查閱一些參考資料,我找到一些與農歷及其節日相關的英語翻譯如下:

 

農歷:Chinese Calendar

陰陽歷:lunisolar calendar

農歷24節氣:twenty-four solar terms

立春Spring begins. 雨水The rains. 驚蟄Insects awaken.

春分Vernal Equinox,清明Clear and bright. 谷雨Grain rain.

立夏Summer begins. 小滿Grain buds. 芒種Grain in ear.

夏至Summer solstice. 小暑Slight heat. 年夜暑Great heat.

立秋Autumn begins. 處暑Stopping the heat. 白露White dews.

秋分Autumn Equinox. 冷露Cold dews. 霜降Hoar-frost falls.

立冬Winter begins. 小雪Light snow. 年夜包養甜心雪Heavy s包養故事now.

冬至Winter Solstice. 小冷Slight cold. 年夜冷Great cold

中氣:mid-term

朔看月:synodic month  回歸年:tropical year

朔new moon,上弦first quarter moon,看full moon,

上弦last quarter moon,晦the last day of a lunar month

天干:celestial stem   地支:terrestrial branch

干支可用漢語拼音音澤即可。

生肖:Chinese zodiac

鼠Rat,牛Ox,虎Tiger,兔Rabbit,龍Loong,蛇Snake,

馬Horse,羊Goat,猴Monkey,雞Rooster,狗Dog,豬Pig

正月:the first month of Chinese calendar

農歷每日天期:Chinese calendar date

農歷新年:Chinese New Year

大年節:Chinese New Year’s Eve

過年: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s Eve /

crossing the year/guonian

守歲:staying-up

元宵節:the Lantern Festival

春龍節:The Spring Loong Festival

The Loong-Head-Raising Festival

上巳節:The Double Third Festival

清明節:Tomb Sweeping Day

端午節:the Loong Boat Festival

七夕節:The Qi Xi Festival/The Begging Festival

中元節: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中秋節:Mid-Autumn F包養一個月estival

重陽節:The Double sd包養Ninth Festival

冬至節: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臘八節:Laba Festival

大年:Little New Year/Minor New Year

 

其實,關于中國傳統文明特有的東西外國人更傾向于用漢語音譯,好比漢服Hanfu,餃子jiaozi,龍loong,豆腐tofu等。

 

台灣包養一、農歷除了有干支紀年還有黃帝紀年?

 

答:我國的農歷一向在沿用干支紀年,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干支紀年由于存在一個60年干支循環應用完整雷同的問題,假如單獨應用會形成不克不及區分60年以外的紀年的問題,是以干支紀年不克不及單獨應用。

 

在我國帝王時代,采用帝王紀年或帝王年號紀年輔以干支紀年確保紀年的獨一性的。

 

從平易近國開始,我國官方開始應用現行公歷并且廢除了帝王時代的年號紀年,而應用中華平易近國紀年給公歷紀年,而農歷還是沿用原來的干支紀年,在新中國成立后廢除中華平易近國紀年,應用公元紀年給公歷紀年,農歷依然沿用原來的干支紀年。

 

其實在清末平易近初還有一種積累紀年即黃帝紀年給農歷紀年,公元1912年亦即農歷壬子年為黃帝紀元4610年,在1912年平易近國成立時的《改元通電》時,明確黃帝紀元四六〇九年歲次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公歷1912年1月1日(中華平易近國元年除夕)。

 

此后農歷的黃帝紀年官方雖然不再應包養妹用,但也沒有明文廢除,是以在當時的平易近間也有應用,並且傳播到海內,曾在海內華人中應用。

 

依據1912年農歷壬子年為黃帝4610年得出:農歷新年地點公元紀年數+2698=農歷的黃帝紀年數,農歷2025年乙巳歲為黃帝4723年,此時農歷紀年完全表述為:黃帝紀元四七二三年歲次乙巳。

 

現在應用黃帝紀年給農歷紀年并沒有“政治意義”,而是為了在傳統文明場合里更便利應用農歷罷了。

 

十二、現行農歷的置閏規則是“十九年七閏”嗎?

包養甜心

 

包養站長答:傳統農歷是陰陽合歷性質,包括標度太陽視運動的24節氣、72候和反應月相盈虧變化的朔看弦晦。

 

陰陽歷性質的歷法為了協調朔看月與回歸年之間的關系就必須置閏月,經常聽到一些人說現行農歷是“十九年七閏”,嚴格來講這并不非常確切。

 

事實上,十九年七閏法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元嘉歷》之前在應用,但在祖沖之的《年夜明歷》(應用391年144閏法)之后就基礎上廢棄不消了,在隋朝時已經被當時的歷算家稱為古閏章了。初唐李淳風的《麟德歷》廢除了閏周,改為當閏則閏了,也就完整以地理觀測的結果為置閏月的依據,從這之后的歷法版本不再設立固包養俱樂部定的閏周制,而是以實際地理觀測結果歷算當甜心寶貝包養網閏則閏。

 

我國現行農歷是中科院紫金山地理臺采用現代更先進的地理算法和數包養網評價據計算的,也延續以前的農歷版本中的當閏則閏的置閏規則,不再是“十九年七閏法”了。

 

那有人能夠會說,對照了一下《萬年歷》中的農歷歷表,都能對上“十九年七個閏月”啊,怎么能不對呢?

包養合約

 

答覆包養網站這個問題前,我們起首算一下,十九年七閏一共是235個朔看月,一個朔看月約為29.5306日,235個朔看月約為6939.6910日在,而一個回歸年約為365.2422日,19個回歸年為6939.6018日,對比一下兩者很是接近了。

 

對此只能說十九年七閏只是朔看月和回歸年相協調的一包養犯法嗎級近似罷了,但它并不克不及取代實際的真實值。

 

農歷的歷表在短期內還是遵照十九年七閏的,可是更長一段時間能夠就不再遵照這個規則了,因為我國的現行農歷就不是用十九年七閏這個閏章計算的。

 

這就比如你可以說圓周率約等于3.14,可是你不克不及說3.14就是圓周率,因為圓周率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也就是一包養ptt個無理數或超出數。

 

除了十九年七閏,還有加倍精確的334年123閏的二級近似,1021年376閏三級近似,這些都能用現代的加倍精確的回歸年和朔看月數據推算出來,并不希奇。

 

說現行農歷是十九年七閏雖然不嚴謹,可是十九年七閏是最簡單的一級近似了,這對闡述農歷歷法的置閏的科普文章來說長短常便利的,所以現今還在被人用在農歷相關科普文中,其實嚴謹一些的說法是農歷每隔十九年約有七個設置閏月的閏年,而不克不及簡單的說農歷是“十九年七閏”。

 

附錄:地理歷法基礎概念導讀

 

茫茫宇宙之年夜遠超越我們視覺的認知范圍,我們祖先瞻仰星空,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